「2020年度阅读(一)」

自从2018年逼自己必须把丢掉的阅读习惯(每年至少阅读50本精品纸质书)给重新捡回来,已经两年了。
回头看看这两年阅读的痕迹,经管、传记、历史、科幻、金融等等,不同类型不同领域、风格迥异的百多本书,还是非常有收获和成就感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养成持续阅读、持续学习的习惯,直至成为一种自律。
目前主要还是以阅读精品纸质书为主,Kindle、得到、喜马拉雅及其他平台内容为辅。
今年在阅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目标:尝试着给每一次阅读,留下一些文字类的内容,不需要很多,可能就言简意赅的几句话,或者是读完一本书后,脑子里留下的烙印。
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可以把落下的文字功夫也给补上,毕竟文字可是我学生时代最大的乐趣了。

1.「俞军产品方法论」 俞军

· 企业与用户的价值交换借助产品实现,产品是整个交易环节的核心,是交易的媒介;
·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从多个维度来拆解一款好的产品的构成:
重点在需求,这是产品的核心,解决需求。谁的需求?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其次,将需求的颗粒度切的足够细,将大的需求、笼统的、模糊的需求,拆解到最小颗粒度。这一概念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不谋而合;
最后,用户的画像从静态标签变成动态变化的。用户的行为、兴趣、特征等等,在不同时间维度或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用户画像;
· 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 一个好的产品需要具备有效用、有利可图、可持续性三个条件:
有效用:用户使用产品获得效用最大化,与用户是需求的集合对称;
有利可图:能够商业化,企业可以获利;
可持续性:通过不断的迭代,让上述两者的效应不断持续。


2.「给年轻人的极简金融课」 童哲

· 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还需要工具或者说科技的进步;
· 产权相关,不妨把日常生活中的选择用货币来量化,明确每个选项的效用与价值;
用户:使用效用 > 支付成本;
企业:收益 > 生产成本;

· 价格歧视,或者说因人而异,因需求差异而制定动态价格,更符合现在互联网行业千人千面的定价策略;
· 金钱具有的时间价值。今年的一万元和明年的一万元价值是不一样的,利率、通过膨胀等,通过时间的维度,会将金钱的价值进一步拉大。


3.「朋友圈的尖子生」 小马宋

· 人类掌握信息的差异,本质上就是社会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持续阅读、持续学习,并且持续反思与总结。可能是弥补差异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 架构思维,在某个领域或方向进行大量的学习与总结,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通过实践去检验,最终筛选得出的方法论,就是我们的架构思维;
· 优秀的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换个说法,是优秀的人更自信;
不容忍自相矛盾、模糊性和不清不明;
·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4.「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 前几年看过张老师另一部作品:「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还是熟悉的方法,不按照通史的时间线来叙述历史;
而是将历史尽可能的抽离出来,前后串联、横向对比、发展逻辑等方向进行归纳;
除了历史本身之外,经济、政治、社会、人口、思想等多个维度进行重新思考;
· 对一个历史点进行多维度的还原与比较。
任意拿出一个点,放到历史的长线上去进行对比;
将这条长线横向的东西方同时期进行对比;
两者交叉的地方,再投入到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去洗涤;
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最接近真相,最客观的历史。
· 历史的比较,更容易看得清楚;
比较的历史,更容易接近真相。


5.「网易一千零一夜:互联网产品项目管理实战」 网易杭研

· 不要追在别人屁股后面做监工;
对项目过程的监控,更多的是对标准流程是否可以自行运转的检验;
· 做项目、懂业务、懂人;
做项目:让项目可以顺畅的持续下去;
懂业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懂人:在利益相关人员的满意基础上交付项目;
除了业务范围、项目时间、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内核的质量、业务发展和利益相关人的满意度;
· 项目估算是帮助找到一个合理的计划,给用户、给团队、给管理层更是给自己一个稳定的预期;
· 计划的本质是团队对于时间管理、任务节点的承诺,越是有不确定性,越要计划;
· 项目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团队内在的思考力,培养和统一团队对于基本问题的看法以及应对问题的思路;
培养团队对于探求变更价值和必要性深究而非变成流程本身;


6.「幕后产品:打造突破式产品思维」 王诗沐

· 共鸣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产物,比较抽象,落到应用上,可以是内容,或者内容衍生的评论点赞转发等;
社区内容核心也是共鸣,共鸣是人与人之间越高的交流境界,也就是第一用户心理。
让用户对某个事物产生共鸣,留下内容,其他用户会对这个内容也产生共鸣,持续下去,就是有价值的内容;
· 焦虑与孤独感是如今快节奏生活下年轻人的写照,现实生活的不如意,让用户越发渴望获得情感共鸣;
· 产品负责人的边界是产品真正的边界,换成瓶颈亦然;
· 洞察和架构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两个能力背后是由庞大的知识体系构成的;


7.「好战略,坏战略」 理查德·鲁梅尔特

· 和之前特劳特的「定位」一样,近几年备受追捧;
· 好的战略就是集中资源应对关键性问题;
关键性问题的识别有赖于周密的调查分析;
· 培养正确的战略思维,基本需要三个过程:
拥有多种、有效的工具,以克服目光短浅的弊端,确保自己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上;
培养自我怀疑的能力;
养成记录自己判断的习惯;
不断重复上述三点,并形成自然的、连贯性;
· 发挥相应优势让对手在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化,增加对手的成本,而不是增加与对手竞争的成本;
· 不要把战略目标当成战略的全部,除了目标,还需要达成目标的打法;
· 好的战略需要坚持执行,这一点,甚至和制定出好的战略同等重要;


8.「繁花」 金宇澄

· 读这本书,其实情感有些复杂。
一方面是想更深入的了解这座我生活了16年的城市;
另一方面,其实是大多数外来游客、媒体,无论国内外,对于这座城市存在的误解;
· 很多人提到上海,会想到外滩万国建筑群;会想到南京路繁华如梦;会想到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等等;
可是这些,都不是上海。或者说,不是本真的上海全貌。
上面说的这些,是冒险家的乐园。是,'舶来品'。
· 我生活的上海,是从苏州河畔儒软温柔的吴语声中苏醒的;
是推开虎头窗一眼望去如同鱼鳞一样成片成片的红色屋顶;
在这些鱼鳞的遮掩下,是一条一条贯通着整个上海的弄堂;
无数远洋巨轮的汽笛声被包裹在略带湿润与腥味的黄浦江微风中,悠悠的传入耳中;
弄堂里,是男人们躺在躺椅上喝茶闲聊,是妈妈们在公共水龙头上洗拣切分,是孩子们在弄堂里追逐打闹。
· 以上是个人阅读书想到的小时候,不代表书里的观点。


9.「瑞幸闪电战」 沈帅波

· 零售表面是人货场三要素,背后却是库存、账期、供应链、陈列、组织、品牌、等一些列复杂的环节;
· 核心基础:瑞幸APP,用户信息、数据收集、流程在线化等;
手段:降低门店租金;
通过提高免配送费门槛来提高到店自提率;
外卖厨房、前置仓等网点到期后关闭,全面转自提店;
目的:降低成本、提高回报;
· 在大消费市场里,一个巨头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通过重塑成本结构成为一个价格杀手;
· 瑞幸:星巴克 + 7-eleven + 好市多 + 亚马逊
星巴克:高品质的咖啡、食品和饮料;
7-eleven:距离顾客非常近的广阔网络;
好市多:长期低于传统批发或零售店价格的精选产品;
亚马逊:科技驱动下的消费者一站式平台;
· 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
·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种东西超越金钱和利益,那就是信念与信仰;
世界上最实的东西到最后往往都是最虚的;
· 留存为核心、存量带增量、高频带高频;
通过APP建立自己的流量池,留住老用户;
通过优惠券刺激裂变,开发新用户;
通过分享、渗透到各个私域流量,如微信、微博等,提高消费频次、挖掘潜在客户;


10.「名创优品的101个新零售细节」 杨永朋

· 线下零售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它们只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无法从用户自身去分析其消费行为背后的信息;
· 小米之家和米家有品的启示:
用极具性价比的产品组合形成'连带销售',从经营单一品类专为相互关联的复合品类;
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点位;
· 名创优品的内外优势:
外在优势:极高性价比的产品;
内在优势:强大而稳健的供应链;
· 整本书读下来,有些和「瑞幸闪电战」类型的感受:极少部分的类型比较干货、有价值,比如'围绕供应链'展开的观点,相关数据的分析等;
其他的更多是以结果去倒推表述的观点,现在成果是成功的,所以怎么倒推都是正确的;
· 说说全本书看完,留在脑子中的关键词:
3000sku、高频低价生活品类、利他性商业思维、设计师共享平台、无导购、货架1.4米、出口收银台和屈臣氏收银台、职能部门变成利润部门等;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